
【兔文化】老北京兔兒爺:來自月亮的“爺”
分類:
發布時間:
2020-10-12
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傳統玩具,在記錄老北京風俗的《燕京歲時記》中,曾有這樣的記載:“每屆中秋,市人之巧者用黃泥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,謂之兔兒爺。”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,中國文物網記者有幸采訪到雙氏泥人、臉譜藝術第三代傳人雙彥先生,請他為我們講述兔兒爺背后的故事。
泥制兔兒爺,清晚期,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
傳說探秘:兔兒爺不是“爺”
說起兔兒爺的來歷,雙彥向記者介紹道,兔兒爺的產生年代不可確考,但任何一個習俗的產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與發展。根據《燕京歲時記》的記載,清代時就已經有了兔兒爺。
俗話說,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。關于兔兒爺的傳說故事,單在北京城內,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。雙彥向記者介紹了其中的一個版本。其實,我們所說的兔兒爺,就是月宮中搗藥的玉兔。有一年,北京城里鬧瘟疫,無藥可醫,嫦娥就派身邊的玉兔到凡間送藥。嫦娥抱著的玉兔自然是母兔,來到人間幻化為人形也自然是女人。而按照中國傳統的風俗,女人是不能單獨拋頭露面的。來到凡間的玉兔就到廟里借了韋陀的衣服,穿在了自己的身上,去挨家挨戶送藥。有了靈丹妙藥的幫助,北京城的瘟疫很快解除了,就在玉兔去還韋陀的衣服的時候,累倒在了廟門口的旗桿之下。人們一看,救了全城百姓性命的,原來正是玉兔。
知道了關于兔兒爺的傳說,也自然知道了,兔兒爺本不是“爺”。在過去,只有女人和小孩兒拜兔兒爺,男人是不拜兔兒爺的,因為按照古人的習俗,男人是不能給女人下跪的,這或許也是說明兔兒爺性別的一點旁證。
雙彥作品《座山兔兒爺》
傳統風俗:不是“爺”卻叫做“爺”
說到這里,讀者不禁要問,既然不是“爺”,又為何要叫做“爺”呢?
雙彥向記者介紹道,這與中國傳統的風俗有關。在過去,家中的女性長輩,比如姑姑,如果年齡已大尚未出嫁,就不能再叫“姑姑”,要改口叫“爹”或“爸”,從前叫做“三姑”,現在就要叫“三爹”或“三爸”。
而且,雙彥繼續說道,稱為“爺”還與北京的地域文化有關系。舊時的北京城,互相間要稱呼“爺”,叫做“兔兒爺”,也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一種表現。北京人在念的時候,“兔”要念成兒化音,“爺”卻一定沒有兒化音。
造型揭秘:記錄傳說一絲不茍
雙彥告訴記者,現在的兔兒爺有多種不同的造型,在這許許多多不同的造型中,最初出現的則是座山兔兒爺。為什么說座山兔兒爺才是最初出現的兔兒爺呢?因為座山兔兒爺上的各種裝飾,都是對于兔兒爺傳說的一絲不茍的記錄。廟門、祥云、韋陀的服飾、手持的搗藥杵,在座山兔兒爺身上都有體現。而最最重要的是,一件完整的座山兔兒爺作品,背后還要插上一桿旗桿?,F在市面上銷售的兔兒爺,出于美觀的考慮,往往給兔兒爺的背后插上兩桿或四桿旗桿,乍一看與京劇里的武生相仿佛,但這種裝飾都是沒有根據的。兔兒爺的背后之所以要插上一桿旗桿,也只能插一桿旗桿,是為了紀念兔爺被發現的地點,是在廟門外的旗桿下,所插的旗桿,自然就代表了廟門外的那一桿,很多人不了解這個傳說,只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制作,作品便少了幾分文化底蘊。
有了最初的這一款造型,便有衍生出了各種帶有坐騎的造型,如騎虎兔兒爺、騎鹿兔兒爺、騎麒麟兔兒爺,等等。不同的坐騎本沒有不同的含義,都是民間的祥瑞之獸。而在這些瑞獸當中,唯一不能騎的就是龍。因為在古時候,龍是皇家的象征,民間百姓是不能染指的。
拜兔兒爺:古老習俗今流傳
無論是關于兔兒爺起源的傳說故事,還是拜兔兒爺這種風俗習慣,都是古代醫療條件相對落后這一現象的抽象表現。古時候,生病對于貧苦的民間百姓而言,是致命性的打擊,他們只能祈求神祇的庇佑,也是求得一些心理的安慰。直至今日,拜兔兒爺的風俗依然流傳著,成為流傳至今的古老民族記憶,畢竟,對于平安康泰的美好祈愿,是古今皆同的。
上一頁
下一頁